材料力学笔记
材料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,它的知识点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大学后半段。
基于《材料力学Ⅰ》(ISBN:978-7-04-030895-2)、《材料力学Ⅱ》(ISBN:978-7-04-030894-5)
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
基本概念
1.静矩:Sz = ∫ydA(A),Sy = ∫zdA(A)。其中:y为到z轴距离,z为到y轴距离
2.组合图形静矩:Sz = ∑(yi·Ai)(i=1,n),各个部分对同一轴静矩的代数和
3.形心:y = ∫ydA(A) / A = Sz / A(由此可以看出:静矩为0,轴过形心)
4.组合图形形心:y = ∑(yi·Ai)(i=1,n) / ∑Ai(i=1,n)
5.惯性矩:Iz = ∫y²dA(A)。其中:y为到z轴距离。
- ①矩形惯性矩:Iz = hb³/12 。其中:h为∥边的高度,b为⊥边的高度,坐标原点为形心
Iz = ∫y²dA(A) = ∫(-b/2,b/2)dy∫z²(-h/2,h/2)dz = 1/3·(h/2)³·2·b = hb³/12
- ②圆惯性矩:Iz = πD^4/64,坐标原点为形心
Iz = ∫dθ(0,2π)∫ρ²cos²θ·ρ(0,D/2)dρ = 1/4·(D/2)³·π/2 = πD²/64
- ③圆环:Iz = π(D^4-d^4)/64,坐标原点为形心
- ④组合图形惯性矩:Iz = ∑Iz(i=1,n),对同一根轴
6.极惯性矩:Iρ = ∫ρ²dA(A) = Iy² + Iz²。其中,ρ为到原点距离。Iρ = ∫ρ²dA(A) = ∫(y²+z²)dA(A) = Iy² + Iz²
7.惯性半径:Iz = iz²·A。即iz = sqrt(Iz/A)。圆截面惯性半径为D/4
8.惯性积:Iyz = ∫yzdA(A)。注:任意坐标轴为对称轴则Iyz=0
轴的变换
1.平行移轴公式:Izo = Izc + y(oc)²·A;Ixyo = Ixyc + x(oc)y(oc)·A。其中,O为新坐标轴,C为形心坐标轴。∫y²dA(A) = ∫[y+y(oc)]²dA(A) = ∫y²dA(A) + ∫y(oc)²dA(A) + 2y(oc)·∫ydA(A)(值为0)
(通过这个式子,可以很方便的计算组合图形的惯性轴)
2.转轴公式:
- Iy1 = Iycos²α + Izsin²α - 2Iyzcosαsinα = (Iy+Iz)/2 + (Iy-Iz)/2·cos2α - Iyz·sin2α。其中:α为新轴y1,x1相对旧轴y,x转动的角度。(个人认为前面一个式子比较好记,所以加粗了)
新轴和旧轴之间的关系:y1=ycosα+zsinα;z1=zcosα-ysinα(由后图几何关系可知) -> Iz1 = ∫y1²dA(A) = ∫(ycosα+zsinα)²dA(A) = Iycos²α + Izsin²α - 2Iyzcosαsinα
- Iz1 = Izcos²α + Iysin²α + 2Iyzcosαsinα = (Iz+Iy)/2 + (Iz-Iy)/2·cos2α + Iyz·sin2α
- Ixy1 = (Iy-Iz)/2·sin2α + Iyz·cos2α
形心主惯性轴
1.用途:用于应力应变分析的计算
2.要素:①过形心②Iyz=0(满足这一点的称为主轴)
3.特点:两个主惯性距Iy,Iz分别为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
4.求解:
- 形心主惯性轴与形心轴的夹角α0:tan2α0=-2Iyz/(Iy-Iz)
令转轴公式的Ixy1=0,化简可得
- 形心主惯性矩Iy0 = (Iy-Iz)/2 + sqrt{[(Iy-Iz)/2]²+Iyz²};Iz0 = (Iy-Iz)/2 - sqrt{[(Iy-Iz)/2]²+Iyz²}
将α带入各表达式,化简可得
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
基本概念
总结及注意事项
名称 | 正应力 | 变形 | 切应力 | 转角 | 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拉压 | σ=F/A | ∆l=Fl/EA | - | - | - |
扭转 | - | - | τ=T/Wt(圆轴) =Me/(2Aδ)(圆筒) | ψ’=T/(GIp) | δ为厚度ψ’为转角的倒数 |
弯曲 | σ=My/Iz =M/W(最大) | w’’=M/EI | τ=FsSz/Izb | θ=w’ | w为挠度,θ为转角,z为对中性轴,b为到中性轴距离 |
1.应变不是长度,而是变化的长度/原始长度
2.三个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:G=E/[2(1+μ)]
3.抗扭截面系数Wt=Ip/R;抗弯截面系数W=Iz/y(max)
4.圆轴扭转应力公式推导:①由于几何关系,距圆心为ρ处的切应变γ=ρ·dφ/dx(dφ为轴中长为dx的微端因扭转而转过的角度)aa'=ρdφ=γdx(aa'为选取的一弧长)
②由物理关系τ=Gγ得τ=Gρ·dφ/dx③由静力关系扭矩T=∫ρτdA(A)=G·dφ/dx∫ρ²dA(A)=G·dφ/dx·Ip(Ip为极惯性矩),将τ=Gρ·dφ/dx带入上式得任一点切应力τ=Tρ/Ip(T为扭矩),因此最大切应力τ(max)=TR/Ip=T/Wt(Wt为抗扭截面系数,Wt=Ip/R)
5.计算弯曲变形有很多种方法,比如说积分法,叠加法,能量法等等
能量相关
1.杆件变形能的计算
类型 | 应变能 |
---|---|
拉压 | Vε = ∫ F²(x)/2EA · dx(→l) |
纯剪切 | Vε = ∬ 1/2·τγ dA(→A) |
扭转 | Vε = ∫ T²(x)/2GIp · dx(→l) |
弯曲 | Vε = ∫ M²(x)/2EI · dx(→l) |
2.当位移与外力呈线性关系时,有 Vε = ∫ F²(x)/2EA · dx + ∫ T²(x)/2GIp · dx + ∫ M²(x)/2EI · dx
3.功的互等定理:第一组力在第二组引起的位移上所作的功,等于第二组力在第一组引起的位移上所作个功Δ
4.莫尔积分:Δ = ∑ F(x)F‘(x)/EA · dx + ∫ T(x)T’(x)/GIp · dx + ∫ M(x)M‘(x)/EI · dx (F‘(x)、T’(x)、M‘(x)为在所求单位力作用下的力、扭矩、弯矩方程)
5.莫尔积分图乘法:Δ = ∫ ωM‘(C) / EI(其中ω为M(x)图面积,M‘(C)为M(x)图形心对应M’(x)的值)
超静定相关
超静定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:外力超静定和内力超静定。
1.对于外力超静定:
①判定静不定次数
②选取并去除多余约束,以多余约束反力。选取基本静定基,在基本静定基加原载荷,并加多余约束反力X1,得到相当系统。
③画出两个图:原载荷图和单位力图。(或写出内力方程)
- 在基本静定基上加原载荷,画原载荷图 (或写出内力方程)
- 在基本静定基上沿所求未知力方向加广义单位力,画单位力图 (或写出内力方程)
④计算正则方程的系数: Δ1p和δ11,两图互乘得Δ1p,单位力图自乘得δ11。或用莫尔积分求系数。
⑤建立力法正则方程和求解:Δ1p + δ11·X1 = 0
2.对内力超静定问题,是将上述第二点换为:将一段杆打断,用力X1代替,得到相当系统
应力应变分析
基本概念
1.应力应变分析研究的是一点处的应力状态,用单元体表示。一点有六个独立的应力分量
2.主平面:剪应力为零的截面。主应力:主平面上的正应力。
3.实例:
变形类型 | 应力状态 |
---|---|
拉压 | ←□→ |
扭转 | ↓□↑(上方→;下方←) |
弯曲 | →↓□↑←(上方→;下方←)(内部任意一点) |
二向应力状态分析
1.任意斜截面上的上的应力:
- ①σα = (σx + σy)/2 + (σx - σy)/2·cos2α - τxy·sin2α
②τα = (σx - σy)/2·sin2α + τxy·cos2α
其中:α为斜截面外法线与x轴的夹角,逆时针为正;正应力拉为正压为负;切应力顺时针为正。τxy中的x表示作用平面的法线方向,y为平行的方向
2.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
σmax/σmin = (σx + σy)/2 ± sqrt{ [(σx - σy)/2]² + τxy² }
3.主应力与主平面
令上式 τα= 0 可以得到主平面的方位,即 tan2α0 = - 2τxy/(σx - σy)
4.应力圆画法
- 建立应力坐标系 τ-σ (注意选好比例尺)
- 在坐标系内画出点A(σx,τxy)和B(σy,τyx)
- AB与σ轴的交点C为圆心,AC=BC为半径的圆为应力圆
三向应力状态分析
1.一点的最大正应力 σmax = σ1
2.一点的最大切应力 τmax= (σ1 - σ3)/2
平面应变状态分析
1.应力与应变的转化:广义胡克定理
- ①εx = 1/E · [σx - μ( σy + σz ) ];εy = 1/E · [σy - μ( σx + σz ) ];εz = 1/E · [σz - μ( σy + σx ) ]
- ②γxy = τxy / G;γyz = τyz / G;γzx = τzx / G;
因此可以得到主应力与主应变的关系:
- ①ε1 = 1/E · [σ1 - μ( σ2 + σ3 ) ]
- ②ε2 = 1/E · [σ2 - μ( σ3 + σ1 ) ]
- ③ε3 = 1/E · [σ3 - μ( σ1+ σ2 ) ]
- ④γxy = γyz = γzx = 0
2.主应力与主应变的计算公式完全相似,只是将式中的正应力
改为正应变
;切应力
改为切应变/2
即可
3.体应变 θ = ε1 + ε2 +ε3
补充
切应力互等原理:在平衡的单元体内,如果存在切应力,则有切应力成对存在且数值相等;两者垂直于两个平面的交线,方向共同指向或背离这个交线。
(τ’产生的原因:为了保持单元体的平衡)
强度理论
强度理论是关于“构件发生强度失效起因”的假说,它是否正确,适用于什么情况,必须由生产实践来检验。强度理论分成两类:一类解释断裂失效:另一类解释屈服失效。
1.始种常见的强度理论
强度理论 | 相当应力 | 说明 | 适用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
第一强度理论 | σr1 = σ1 | 最大拉应力是引起材料脆断破坏的因素。 | 脆性材料二轴拉伸;三向受拉 |
第二强度理论 | σr2 = σ1 - μ( σ2 + σ3 ) | 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材料脆断破坏的因素。 | - |
第三强度理论 | σr3 = σ1 - σ3 | 最大切应力是引起材料屈服的因素。 | 塑性材料;三向受压 |
第四强度理论 | σr4 = sqrt{ 1/2·[ ( σ1 - σ2 )² + ( σ2 - σ3 )² + ( σ3 - σ1 )² ] } | 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的因素。 | 塑性材料;三向受压 |
莫尔强度理论 | σrM = σ1 - [σt]/[σc] · σ3 | 考虑了材料抗拉和抗压强度不相等的情况的第三强度理论。 | 材料抗拉和抗压强度不等;脆性材料一拉一压 |
2.对于典型二向应力状态:σr3 = sqrt( σ² + 4τ² );σr4 = sqrt( σ² + 3τ² )
组合变形相关
1.研究方法:
①外力分析:外力向形心简化并沿主惯性轴分解;
②内力分析:求每个外力分量对应的内力方程和内力图,确定危险面;
③应力分析:画危险面应力分布图,叠加,建立危险点的强度条件。
2.对于弯扭组合
- 按照第三强度理论,有σr3 = 1/W · sqrt( M² + T² )
- 按照第四强度理论,有σr4 = 1/W · sqrt( M² + 0.75T² )
压杆稳定
1.概念:工程中有些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、刚度,却不一定能安全可靠地工作,这是因为稳定性不够。细长杆件受压时轴线先开始是直线,接着必然是压弯。因此这里有一个极限值Fcr(临界压力):由稳定平衡转化为不稳定平衡时所受轴向压力的界限值,称为临界压力。
2.临界压力:Fcr = π²EI / (μl)²
其中:μ 为长度系数,μl为相当长度
两端铰支 | 一段固定一端自由 | 一端固定一段铰支 | 两端固定 |
---|---|---|---|
μ = 1 | μ = 2 | μ = 0.7 | μ = 0.5 |
3.临界应力:
其中:λ称为柔度;极惯性矩 i = sqrt(I / A))
欧拉公式σcr = π²E / λ² 推导:σcr = Fcr / A = π²EI / A·(μl)² = π²E · (μl / i)²
注:欧拉公式适用于大柔力杆(λ ≥ λ1 = π·sqrt( E/σp ))
4.安全因数 nst = Fcr / F